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汽車 >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雲為重中之重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雲為重中之重 正文

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雲為重中之重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雲為重中之重

来源:萊蕪信息港编辑:汽車时间:2025-11-02 21:11:54
  導讀:騰訊正在推動一次大的架構和人事調整,在騰訊內部已逐漸不是秘密。這也是騰訊自去年對OMG(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的調整後,又一次大的人事和架構調整。



  相比去年在“大內容”構想下對OMG的調整,這次的調整其實更像是2011年到2012年底騰訊對架構的長期調整。

  彼時的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將一係列移動產品回歸給原有業務,包括手機QQ和手機QQ空間回歸給QQ所在的SNG(社交網絡事業群),手遊回歸給IEG(互動娛樂事業群),手機端新聞資訊回歸給OMG,這也使得MIG一度成為以網絡安全為主要業務,看上去像是對標360的“國防軍”。

  這次調整的基礎理論,也是後來很多其他互聯網公司在經過實踐和陣痛也陸續得出的認知:移動互聯網原來不是PC互聯網產品的移動化,而是真正的下一代互聯網。

  如果說2012年的那次變陣,幫助騰訊更好應對移動時代的挑戰。那麽這次臨近2018年底的調整,目標看起來更多是為了幫助騰訊應對新科技趨勢的挑戰,以及基於目前騰訊幾個短期困境做出應對。

  在上周,已卸任的騰訊聯創、騰訊前CTO張誌東也在內部分享時明確提到,騰訊的現有組織結構是滯後了,並說騰訊如果在組織結構變革和中台建設上“不夠力量”,將辜負社會對騰訊的期許。

  張誌東的表態,不低程度上代表了騰訊最高管理層的態度。騰訊這次架構調整,已稱得上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次的調整可能有這樣幾個思路和動作:

  1. B端的內部賽馬,大部分可能要就此結束了

  在解決自有業務競爭壓力不足問題上,騰訊廣泛應用過“內部賽馬”這一打法,這一打法也賽出過微信、王者榮耀等不少好馬。因此這一打法也自然延續到B端的業務上。

  但目前來看,騰訊內部的廣泛共識是B端業務繼續應用賽馬機製是有問題的。這一方麵造成數據割裂,另一方麵也造成人員分散在各個事業群,削弱騰訊整體競爭力,還出現重複建設投資的情況。

  在AI這樣人員成本很高的領域,內部賽馬也直接推高了業務成本。對於目前麵臨營收和利潤壓力的騰訊來說,這也是個頭疼事。

  也就在本周,騰訊正式發布AI開放平台(AI.QQ.COM),長久以來分散在TEG、SNG和WXG的三個人工智能實驗室——SNG基於圖像AI做過很多爆款應用的優圖實驗室、微信側重語音AI的微信AI實驗室、以及TEG中團隊陣容最為豪華、更偏基礎研究的騰訊AI Lab,終於在同一個平台對外集中呈現。

  這一平台也宣告騰訊AI業務開始三大實驗室時代,各有側重的三大實驗室未來會不會再次在同個需求上“搶到一起”不好說,但至少看起來目前歸屬在同一個整體思路下。

  2. 騰訊的廣告業務,可能也就此結束賽馬

  由於政策原因,預計到今年Q3財報,騰訊遊戲業務的營收和利潤壓力都會繼續存在。這樣更加凸顯廣告業務對營收的貢獻。

  騰訊的廣告業務也是經過長期內部賽馬的,主要是原來SNG到後來CDG(騰訊企業發展事業群)的TSA(騰訊社交廣告),與OMG的廣告業務賽馬。兩大事業群的廣告業務同時高速增長,也帶來了騰訊股價的一段高速增長時期。

  不過騰訊管理層似乎一直有意結束這個狀態,在去年對OMG的調整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將騰訊的廣告業務統一在一起,但這個事情似乎隻做了一半。

  廣告業務也是B端的業務,麵向大量合作夥伴同時,還涉及大量的數據打通和廣告技術開發。早已度過初期建設的廣告業務,就此結束內部賽馬也不錯。

  3. 張誌東心心念的“中台建設”與首席信息官許晨曄

  相比架構調整,作為騰訊前CTO,張誌東在內部分享中更心心念的是騰訊版的中台建設。推倒數據牆、打造中後台,成為騰訊迎接未來挑戰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此次騰訊架構調整中非常重要的關注事項。

  騰訊毫無疑問擁有中國最大規模的用戶,也一度占據中國互聯網用戶過半時長,自然也擁有最豐富和最大規模的數據。但因為組織結構問題,不同業務間產生了數據牆。

  張誌東的原話是:騰訊在 ABC( AI + BigData + Cloud)時代,因為數據中台建設的缺課蠻多,除在技術上會造成許多重複發明輪子的現象,在大數據的應用上,帶來很重的數據牆和組織牆的問題。

  張誌東表示他在任時,由於忙於救火的事多沒能幫助到公司級的數據中台建設,是其個人的遺憾。並認為中台建設滯後是騰訊在雲時代發展的一個大障礙。

  中台建設其實涉及騰訊一位高管,也是騰訊創始團隊中除馬化騰外唯一還未退休的CIO(首席信息官)許晨曄。作為首席信息官,數據中台建設理應是其負責的事情。但目前來看,這個事情顯然是有缺失的。

  4. 騰訊金融科技,這個招牌立起來了

  金融業務,過去曾被形容為騰訊兩個半業務中的半個,這有點可上可下,等待政策時機的意思。

  作為擁有國內事實上最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騰訊,其金融業務就像是躲在企鵝背後的大象,其實早晚都要站出來的。

  而對處在目前這個時間節點上的騰訊來說,也從來沒有這樣需要金融業務站出來過。

  在Q2財報中,劉熾平明確提到國家政策調整使得支付業務本身開始麵臨收入來源壓力。這數十億的收入從哪裏補,目標指向對企業和商戶的金融服務。

  過去外界對於騰訊金融獨立成為事業群,甚至希望騰訊分拆金融業務的呼聲不斷,騰訊金融則一直以FiT(騰訊支付基礎平台與金融應用線)的形式存在於騰訊CDG中。

  在最近,騰訊金融正式以獨立的騰訊金融科技的業務品牌亮相,其實多少是個信號。

  5. 騰訊雲真的很頭疼

  相比喊出金融服務要占到營收65%以上的螞蟻金服,騰訊發展金融服務麵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騰訊很多B端業務麵臨的問題,就是缺乏來自於雲計算業務的關鍵支持。

  想著對標阿裏雲,騰訊雲卻始終沒能站出來。而且從市場份額和營收上看,騰訊雲與阿裏雲的差距正在繼續拉大。阿裏雲的業務營收,已經占到阿裏總營收的5%以上,而騰訊財務數據始終沒能得到雲計算業務的幫助。

  近期在服務來自微信平台的合作夥伴時,騰訊雲又發生數據全部丟失的事故,雖然事故本身損失不大,但直接危及騰訊雲在業內的品牌。

  如何調整騰訊雲,是此次騰訊架構調整的關鍵。但騰訊雲的問題似乎並不是組織架構問題,騰訊雲雖然歸屬在SNG,但其本身是個運營過程中相對非常獨立的業務,繼續提升業務權重似乎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6. 對攻今日頭條這事,再變變陣?

  在去年對於OMG的調整中,效仿今日頭條係構建內容生產體係,是個非常重要的變陣方向。騰訊內部多位資深高管親自掛職上陣。

  不過一年多走下來,這個事情也產生一些問題。先是抖音橫空出世,讓雙方競爭焦點轉向短視頻;再就是作為向騰訊內部統一中後台建設的企鵝號,也並未在競爭中對前端渠道起到關鍵支撐作用。

  在短視頻方麵,目前騰訊SNG和OMG也都在微視之外發展了更多產品。但隻有在手機QQ和微信都開始加入到對微視的支持後,騰訊與今日頭條對短視頻的競爭才算開始。

  但時間是追不回來的,總體大盤上,在調整初期,騰訊的信息流總量麵對今日頭條係有三倍以上的優勢,但目前雙方的差距已經很小。不管咋看,這塊也還是要調一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热门文章

5.4563s , 12911.54687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雲為重中之重騰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雲為重中之重,萊蕪信息港  

sitemap

Top